北京自考可以考哪些大学,自考学历北京落户有用吗
2022-11-02
更新时间:2022-11-11 16:15:38作者:宿醉
1稿费的话
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。
有他有名的话。 “人生天地之间,各有固有的成就。
为大事来,为大事去。
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,认为“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”,所以把一生都花在了“教育”这个大工作上。
1923年,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,编制了《平民千字课》,奔走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。
他把《平民千字课》作为教材送到老百姓家里,建议家家户户都能读写。
他活动的经费大多是自己写书所得的稿费。
有一次,他拿到一万多元稿费,带回家锁上柜子,承担所有家务的妹妹看了看,问:“家里总是有孩子,钱也不多,可以留1/4在家花吗?” 陶行知想了想,平静地说。 “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。 这笔钱作为办学的经费。
我们家很穷,但粗粮还能维持下去。
中国34000万农民别说吃饭了,连文化都没有。
用这笔钱办学,是为了燃烧农民的心,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帮助他们。
请在家里省着点。 帮助我做重要的工作。 ”妹妹理解了他,默默地点头。
1927年,陶行知成立晓庄师范学校,开展乡村教育活动。
1930年4月,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关闭这所学校,通缉陶行知。
1932年,陶行知在上海创办“山海工程团”、“晨更工程团”、“劳动幼儿园”,继续推进中华普及教育运动。
2不做井底之蛙
育才学校文学组制作了几十种壁纸,在重庆举办了诗歌朗诵会,受到大家的欢迎。
他们成立了“榴弹火诗社”,陶校长专门为诗社题词,文学组的学生们有点飘飘然。
有人把长发披成披肩,也有人特意穿上衣服,以为是艺术家的派头。
也有人自以为了不起,看不起人,说辛辣的话,讽刺人。
除夕,陶校长召集文学班的学生,一边吃着葵花籽,一边对着他们的话中心说:“文人要灵魂纯洁,品格高尚。
衣服太脏了,破了不补的是乞丐,绝对不是文人应有的样子。
”他又碰了碰男同学蓬乱的头发,“这是一堆茅草。
我来点火。 我说‘放火烧山’! ”几个留长发的学生害羞地笑了。
陶校长拿起剪刀,自己剪了头发,耐心地教他“要认真治学,不要做井底之蛙”,同学们都理解了。
3小树在大树下长不好
张宗麟老师原来是晓庄学校的生活指导老师。
1932年暑假,他计划和我一起去广西桂林师范工作。
我在晓庄跟着张老师学幼儿教育,现在能和老师去“山水甲天下”的桂林工作,不由得心动,马上欣然同意了。
时隔几天,陶行知老师戴着约自我说话。 “现在河南需要一个人。 你想去吗? “你去河南做什么? ”“某省立省乡村师范要我们派晓庄同志担任研究实验部主任。
本来是请张宗麟老师去的,他要去广西。
去河南省怎么样? 我觉得跟着张老师去广西更省力,所以没想就拒绝了。 “我觉得再和张老师学习一会儿对我来说很好。
“科学家分开来,他去广西,你去河南。
"戴我还是不太愿意,他低下头说: "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做是胆小的,我做不到。 你最好让张老师回一会儿。
“原来你想在大树下遮阴啊。 ”陶行知笑了。 “是的。
我想先和张老师学习几年,然后自己闯一闯。
我现在不敢一个人做。 一定行不通。
”陶行知老师沉默了一会儿,突然指着窗外说。 “看,那边有两棵树。
“顺着陶老师的手,我看到不远处山坡上有一棵草高的大树,挺拔挺拔,在晚霞中格外英气盎然。
大树下有一棵小树,裹在楠木的树荫下,苍白消瘦,一副可怜相。
不明白白陶老师的意思,用困惑的眼神望着这两棵树。
陶老师这样说。 “这棵小树藏在大树下,阳光、水分、雨露受到一定的限制。
在大树下,小树长不好。
即使是同一棵树,小树如果没有自由生长的土地,那该是多么苍白无力啊! “把这棵小树从大树的阴影里拿出来,换个地方种,就会变成参天大树! ”他停下脚步,深深地注视着自己的学生。 我听后恍然大悟,他明白了陶老师的良苦用心,是为了让他能够独自接受锻炼,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。
但他自己觉得还不够自信。
于是他又有点犹豫地问陶老师。 “这么重的担子,你看,我能行吗? ”陶老师拍了拍我的肩膀,进一步鼓励他,“我觉得可以。
你忘了吗? 天赋的两个宝,双手和大脑。
宁与农做工,共建无人岛。
晓庄同志应该有这样的疆拓土精神! ”陶老师越说越兴奋,“去吧,大胆地去吧! 我们的同志,一个人到了新的地方,新的晓庄就会出现。
晓庄的种子一定会传遍整个社会! 离开上海的那天,我想戴着我和陶老师告别,再听一遍老妇人的“告别语”。
”陶老师笑着说。 “我没什么好说的了。 这里有新写的诗《水铭》。 给你做参考吧。
“掌握自我,把诗看如下。 杯子在水上,杯子是圆的水圆。
可以通过石头,可以灌溉田地。
分开氢焰,改变铁的硬度。
汇合所有河流,白浪滔天。
居高临下,马力万千。
挥汗如雨,开创新时代。
带着这首意味深长的诗,带着陶师的殷切期盼,我离开上海,赶到河南百泉,踏上了乡村教育的道路。
石成金4点
陶行知向少年儿童求知的学习方式屡见不鲜,最突出的是“石成金”的故事,这也可以说是少年儿童求知学习最重要、最关键的方式。
在某育才学校的早会上,陶校长去讲了一个故事。 从前,有一个技艺娴熟的道人,只要他用手一指,眼前的乱石很快就会变成金子。
有一天,他让门徒围着他坐下,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的一堆石头,很快石头都变成了黄色的清澈光大小不一的金块。
弟子们又惊又喜,都鼓掌喝彩。
道人对弟子说。 “钱一个个挑,买点吃的去吧! ”弟子们都跳进黄金山去捡。 有的选最黄的,有的选最亮的,有的找最大的,有的找最大的,大家到处都忙着。
那时,有一个徒弟。 他没有去拿金块,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身边,睁大两只眼睛凝视着师傅的金手指,一边看一边想。
道人问他:“为什么不选你最喜欢的钱呢? “”这个徒弟说:“钱虽好,花了就完了。 我喜欢师傅的石成金手指。”
”说到这里,陶校长突然停了下来。
学生们急于想知道故事的结局,说:“校长,请继续说下去! ”他催促说:“快说啊! " "
陶校长不再说话了,但换个话题,他说。 “世界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所迷惑,而忘记了石成金的手指。
同学们,在学校学习的时候,不能只获取老师和书本上传来的现成知识。 这些知识很好,但只是世界人武部知识的一部分。 随着时代的发展,这些现成的知识会变得不够,不能使用,或者变得陈旧。
有些同学拼命地死记硬背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。 即使能背诵,在追求学问(真理)的道路上也会遇到很多新事物和问题。 到那时为止老师没有告诉我或者在书上没见过的事情能责备吗? 死记硬背不思考是宅男的学习方法。 这些学生,不管老师怎么教,不管他怎么学,都跟不上时代,都赶不上老师。
如果一群学生比老师差,那么我们国家就会差一代又一代。
我们学习必须学习寻找知识的方法和途径。 这是得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(也就是这个石成金的手指)。
这样,你们自己就能一生无限探索知识,你们就能超越老师,我们的国家就能比一代人更强大。
同学们听了这里才恍然大悟,明白陶校长讲故事的意图。
从那以后,大家不再死记硬背,开始各自寻找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。
老师们也不是一味地教学生现成的知识,而是创造各种学习条件,帮助学生“学好各学科的方法和能力”。
5人才、大才、天才
育才学校招收的学生95%以上是战祸流浪儿童,他们离开家乡,失去了父母,但他们都是天真活泼聪明的孩子,他们各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,有人喜欢戏剧,有人唱歌好,有人喜欢科研
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夺了这些孩子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。
陶行知把他们送进教育学校后,在“人才教育”和“爱”的教育下,经过一两年的学习和训练,他们的才能得到了明显的展现。 音乐组的孩子不仅能熟练演奏、唱歌、作曲,还能经常为老百姓表演和去剧院举行音乐会。 戏班、舞蹈班的小朋友,不仅会演戏、跳舞,还会自导自演,用精彩的戏剧和舞蹈反映抗日形势; 绘画班的孩子们能在重庆市举办儿童抗敌展览,多么了不起。 周恩来同志称赞这些孩子说:“一代比一代。
“冯玉祥将军为这些孩子的成长鼓掌。
不过,也有一些“学者”因循守旧,不愿进行教育改革,于是“陶行知放弃普及教育,转而进行‘天才教育’”,提出了阴阳怪气的谴责。
' '
陶行知并没有因为这些指责而动摇他“为今天培养抗日人才,为明天培养建国人才”的决心。
他专注于为国家培养才能,所以他坦率地回答了这些“谴责者”。 “我不是在做天才教育,而是在做人才教育。
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、才能、爱好,对他们提出一定的要求,定向培养,进行因材施教。
这些“人”才是在正确的领导下经过“一”的努力变成了“大才”。
更深入地引导“大才”,让学生们自己使出“一”的体力活,流下“一”身上的汗水,等“一”排好时间,“大才”也就成了“天才”。
真正的天才是师生经过共同的教育实践活动,不断学习和培养音乐和音乐的。
如果能为国家、为人民培养几个“天才”,有什么不好呢? “”看! 陶行知回答得多么好啊。 我们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启发,天才绝不是天生的,除了白痴,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培养、引导得当,社会关注、环境合适,再加上他自己的不断努力,才能成为天才。
陶行知对天才培养的解释多么有道理啊!
6陶行知向小学生承认错误
1932年,国民党反动派关闭南京晓庄师范学校,师范附属小学被迫停课。
附属的学生们自发地开办了“儿童自动学校”,好好学习的学生当老师,连校长和工人都由学生负责。
整个学校秩序井然,书声朗朗。
据新闻报道,教育家陶行知写诗称赞。 “有个学校真奇怪,大孩子自动教孩子。 十二行都是老师,老师没有学生。
受到赞扬,同学们都很高兴。
但是,八九岁的同学发现陶行知后,毫不客气地发表了意见。 “按照老师的写法,我们学校不能说‘奇怪’。
”
陶行知一点也不生气,反而和颜悦色地问。 “孩子们,我的诗错在哪里? ”那个孩子指着第二行说:“孩子不能教大孩子吗? 我们学校有人小成绩好,做年长同学的老师。
如果像老师写的那样只是“大孩子自动教孩子”,那“奇怪”有什么? ’”。
“正确,正确。
陶行知诚恳地认错并检讨。 “孩子们,谢谢你的指出。 我马上改。
说着,把“大”字改成了“小”字,变成了“孩子自动教孩子”。
然后说:“不能这样换行吗? ”我问。
孩子莞尔一笑。 “老师换得早真是太好了! ”7 )精彩的故事
一天午后,一群小孩子在田间小路上奔跑,追赶蜻蜓。
蜻蜓闪着碧绿的大眼睛,抖动着翅膀,慌张地上下飞舞着。
也许是被追得昏了头,突然,猛撞在树干上掉了下来。
翠贞扑过去抓住它,几个孩子急了,大声喊道,引起了骚动。
陶行知刚从村子里出来,孩子们看到他,齐声欢呼:“陶老师! 陶老师! ”陶老师停下来,一看到抓蜻蜓在玩,就怜爱地抚摸着翠贞的辫子,“翠贞,你知道蜻蜓在吃什么吗? ”我问。
翠贞想了想,“吃虫子。
“吃露水”。
另一个男孩说。
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:“吃草,吃树叶,吃土! ”。
陶老师带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,“果然翠贞说得对。
蜻蜓吃虫子。 苍蝇,蚊子,在水里发呆。 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吗? ”
翠贞点了点头。
陶行知从她手里摘过蜻蜓,高高举起,阳光下,蜻蜓的圆眼睛闪闪发光,尾巴活蹦乱跳。
陶老师又问:“谁知道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?”
“蜻蜓用尾巴在河里喝水。
”
“尾巴就是方向。
”
陶行知小心翼翼地翻了蜻蜓,指着尾巴说。 “看,尾巴一节一节,又细又长。
用尾巴保持平衡,调整方向。
肚子饿的时候,会吃掉自己的尾巴,但稍后会再出来。
然后,蜻蜓的头转向孩子们说。 “眼睛大,结构复杂,由成千上万只小眼睛组成,能看到四面八方的虫子……”
孩子们听得入迷了,小男孩伸出小手,小心翼翼地抚摸蜻蜓的尾巴。
陶行知把蜻蜓举在眼前,用商量的语气说:“蜻蜓在吃害虫。 那是人类的朋友。 你能别管我,消灭害虫吗?” 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。
翠贞看着伙伴们,孩子们纷纷说:“放下,放下,让我回家! ”。 翠贞张开小手往上一抬蜻蜓,蜻蜓突然落下,在地上挣扎了几下,又展开翅膀飞到空中。
陶老师说。 “孩子们,我们要观察生物,不能抓住它杀了它。
一只蜻蜓一年可以为人类消灭成千上万只蚊子。
你看,在大自然中遨游,多么舒适,多么活跃。 ”
蜻蜓在空中飞了几圈,很快飞到流水潺潺的江面,俯冲上升,盘旋翻船。
孩子们凝视着它,说:“嗬,我在跳舞,你看! ”并欢呼道。
陶行知由此想到,很多学校的生物课都会把活着的东西杀死做成标本。 他多次指出。 “生物课不要成为死物课。 “生物陈列所”不要成为“僵尸陈列所”。 不要无意识地培养孩子们残忍的本能。
“他主张带孩子们去自然中。
要了解青蛙,可以去河边观察,要了解小鸟,可以去森林。
这样,才能观察真正的生物,孩子们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。
8陶行知的两个口袋
陶行知是一位言传身教的人民教育家,他律法十分严格,以身作则。
古人说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陶行知说“每日四问”。
1942年7月,他在重庆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提出“四问”内容。 每天反过来问自己在身体、学校、工作、道德上有没有进步,进步了多少。
他认为道德是人之本,没有道德的人,学问和本领越大,越作恶、越害人民。
他向全校师生大声疾呼“打造人格长城”。
他自己用他的实际动作创造了“人格长城”。
在育才学校,传来了关于陶行知两个口袋的故事。
育才学校是陶行知和全校师生徒手办的,有时全校师生几乎不会做饭,陶行知左顾右盼,只好放弃体育锻炼,每天重吃两次稀粥,设法维持生活。
在这样的磨难中,陶行知被劝停止育才,他坚决不答应。
他动员全校师生上街,为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募捐,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。
陶行知率先出台纪律,募捐的钱一点一点地归公。 在任何情况下,任何人都不得借故挪用身分。
他自己这么说,也这么做。
他的上衣缝了两个口袋,一个公款,一个私钱。
有一次,他去了很远的地方募捐,走访了很多地方,收集了很多现金,袋子里装得满满的。
回家的路上,上车的时候,突然发现放着私款的口袋里一分钱都没有。 他那时有一个坚决的想法,就是决不花公家一分钱。 尽管整天奔波劳累、饥饿,却坚持从十里外步行回到学校。
育才学校的师生听到这个消息,非常感动,赶到陶行知老师家慰问时,陶行知亲切、深入地给大家讲了韩非子在《喻志》中所说的比喻。 “千丈之堤,蝾螈之穴溃之; 百尺之室,万不得已烟烤。
“在现实生活中,小洞往往会招来大祸,所以千万不要因小失大。
陶行知就是这样“教书育人已有之”,在“修人格长城”中不留一丝缝隙。
9别开生面的演讲
陶老师演讲很好,他的语言诙谐有趣、生动活泼,谁听了都会被他深深吸引,被他演讲中强大的逻辑力量所折服。
在他的一生中无数次的演讲中,有一次与众不同的演讲,更是对摄影赞不绝口,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。
那是陶行知1938年在武汉大学的演讲。
当天,大礼堂座无虚席,不仅全校师生,附近学校的师生和各界人士也闻讯赶来。
他们知道陶行知老师是有名的教育家,想看他的风采,听他说。
会议开始后,几位老师相继上台发表了演讲。
轮到陶行知的时候,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
我看到他不慌不忙地夹着书包走上讲台。
他戴着眼镜,穿着西装,不说话,先环视了一下会场。
大家屏住呼吸,大家望着他,等他开口说话。
一些人打开速记簿,打算把陶行知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。
出乎意料的是,陶行知没有说话。
他从包里抓住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公鸡。
公鸡喔喔叫。
一个个听得目瞪口呆,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。
然后陶行知从口袋里取出米,放在桌子上。
他用左手摁着鸡头,喂他吃米。
鸡直叫不吃。
陶行知又打破了鸡口,硬把米塞进去。
鸡挣扎着还不肯吃。
然后陶行知轻轻地放手,把鸡放在桌子上,自己后退了几步。
我看见公鸡抖着翅膀,伸出头四处张望,然后从容地低头吃起米来。
那时,陶行知说话了。 “各位,你们看到了吧。
你喂鸡吃米,硬把米塞进嘴里,它也不肯吃。
但是,如果用别的方法让他自由的话,他会主动自己去吃米。”
陶行知又环视了一下会场,加强了语气说:“我认为教育和养鸡是一样的。
老师强迫学生学习,硬灌输知识。 他们不愿意学习。 学习吃都不灵活。 不久他会把知识还给老师的吧。
但如果学生主动学习,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,效果一定会好得多。 ”
陶行知说完,把公鸡放进书包里,又向大家鞠躬,“我的话说完了。
”说着退场了。
听众暂时没有反应。
但过了一会儿,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。
很多人一边鼓掌一边说:“是的! 陶老师做得很好! 真是个好故事! ’10在学校里谁也无权做特别的事
南京晓庄师范成立时,学校聘请了一名高姓校工。
陶行知很喜欢这个学校的工作,虽然不识字,但是耿直坦率,觉得很有诗人的气质。
当时有人提议解聘这所学校的员工,对此陶行知坚决拒绝,“他也是我们中的一员,绝对不能招聘。 不能马上离开。
但听说这个学校的职员不听行程,陶行知马上给他写信,诚恳地劝他要尽职尽责。
陶行知说:“我们主张人类平等。 校长和学校的职员应该一律看待,吃同样的饭,同样尽职。
校长不尽责,校长的饭碗就得打破; 如果校队者不尽本分,也要打破校队者的雇佣。
“如果你老老实实,尽职尽责,听调度,帮助别人,和气待人,你就是我们晓庄理想的校工,也可以说是校工圣人。 你有铁饭碗,永远不要被打破。
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,用瓷碗随时都可以打碎。
”
在主张人人平等的同时,陶行知注重培养学生的互助质量,引导学生在说话工作中学习如何商量合作。
“自己说话,也让别人说话。 大家商量是最好的。
自己工作,让别人也工作,最好是大家合作。
“互助是自助,如果没有一个人互助的习惯,他在社会上也很难生存。
陶行知曾在他创作的引人入胜的寓言小说《古庙敲钟录》中诗意地表达了他对平等互助重要性的认识。
“如果要经营工厂的话,同时意识到工人的成长机会和平等互助的关系,很快就会成为有意义的工厂。
如果你办学校,如果你意识到师生的生产机会和平等互助的关系,你很快就会成为有意义的学校。
如果你正在改造社会,一旦你意识到每个分子的生产和成长机会,你很快就会成为有意义的社会。
”
1931年,陶行知在《中华教育界》发表长篇文章,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及其教育的途径是平等互助。
“我们民族的出路在于平等互助,不仅是世界人类的出路,也在于平等互助”,“教人建设平等互助的世界”是学校组织必须履行的重要使命和责任。
陶行知批判了我国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的“等级”意识,倡导人人平等,人人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和机会,他说:“要知道,民国里人里有人,人上无人,人下无人。
“学校所有成员,无论是教师、学生、行政管理人员还是后勤人员都是平等的,没有人有权做特别的事情。